貓變愛喝水、尿變不臭藏危機? 「貓博士」曝腎病警訊 貪貪公益講座破解迷思 飼主驚呼:觀念都錯了!

by 張可芙

【記者張可芙/綜合報導】

家裡的貓主子突然變得愛喝水,尿味不再那麼重,千萬別掉以輕心!慢性腎臟病(CKD)不只是人類疾病,也是寵物界的「隱形殺手」,許多飼主察覺異狀時,往往錯失早期介入的黃金時機。生態貓食品牌「貪貪Munchee」攜手台灣腎貓協會舉辦公益講座,日前邀請「貓博士」獸醫師林政毅分享毛孩腎病知識,破解飼養迷思,強調早期檢測與正確飲食,才是守護貓咪腎臟的關鍵,現場飼主不時埋頭抄筆記,直呼「上了一堂震撼教育!」

圖:貪貪Munchee關注動物福祉,全系列機能主食罐開發出三種質地口感,共同守護貓咪的腎臟健康。(資料來源:貪貪Munchee)


貓咪祖先源自沙漠,天生不愛喝水,幾乎都處於「恐怖脫水邊緣」!研究顯示,貓咪每舔一次水僅攝取約0.15毫升(mL),換算滿足一天所需,得舔上近千次。獸醫林政毅強調,只有透過含水量高達7、8成的「全濕食」,才能有效平衡貓咪尿液酸鹼值到足夠程度,達到補充水分的目標。另外,他也提醒早期檢測的重要性,「寵物健檢報告中,血液的肌酸酐(Creatinine)指數,通常等到腎功能喪失超過75%才出現異常,這對毛爸媽來說,都已經太晚了!」獸醫呼籲,飼主應該在貓咪1歲時,先做完整健檢,建立專屬基礎值,未來才能透過數值爬坡趨勢「跟自己比」評估病況,及早揪出潛在的健康危機。而新型檢測指標「SDMA」(對稱二甲基精氨酸),在腎功能流失20%至25%時,就能偵測到異常,相較傳統指數,可提早4年預測慢性腎病發生。
圖:貪貪Munchee與台灣腎貓協會攜手舉辦公益講座,邀請「貓博士」獸醫師林政毅分享寵物腎病知識,吸引不少飼主參與。(資料來源:貪貪Munchee)

除了高齡貓得當心腎病,其他因素也不能輕忽!獸醫解釋,像是高血壓與慢性腎病就是可怕的共犯結構,還有貓咪常見的「甲狀腺功能亢進」,會使腎功能指數「看起來變漂亮」,反而導致延誤就醫,也要避免過度頻繁接種非核心疫苗。飼主在日常生活中,更需警惕可能出現的致毒物,例如整株含劇毒的百合花、具甜味的防凍劑、部分人類止痛藥,甚至是麻醉或中暑休克導致的腎臟灌流不足,都是不容忽視的傷腎地雷。

「貓博士」林政毅也在講座中,翻轉飼主對於腎貓的飲食照護觀念,強調治療的大前提是「會吃才是王道」,確保貓咪的食慾和營養攝取是首要目標,更直言「很多貓不是死於尿毒,是死於營養不良!」他指出,除非已出現顯著蛋白尿或尿毒症狀,否則早期腎病不應盲目限制蛋白質。此外,飼主更該學會看成分,避免攝取過量的磷,增加腎臟代謝負擔,同時也要重視貓咪的生活品質與尊嚴,別輕信網路偏方。

圖:貪貪Munchee長期與台灣腎貓協會合作,捐助指定品項收益5%支持運作,共同守護貓咪的腎臟健康。(資料來源:貪貪Munchee)

「貪貪Munchee」關注動物福祉,長期與台灣腎貓協會合作,全系列機能主食罐皆採「低磷」設計,開發出三種質地口感,包括咀嚼系的咬咬肉絲、方便舔食的慕斯肉泥,以及入口即化的綿密超肉泥,更推出「腎臟保健聯名組合」,每賣出一組就捐出5%收益,期盼從教育推廣到實際支持,共同守護貓咪的腎臟健康,未來也將持續舉辦相關活動,讓正確的寵物照護知識,能夠更加普及。

圖:「貓博士」林政毅指出,腎貓治療的前提在於「會吃才是王道」,確保貓咪的食慾和營養攝取是首要目標。(資料來源:貪貪Munchee)

【貪貪Munchee】

文字簡介:為台灣首家「生態護育」貓食品牌,由動物營養科學專家與營養師及獸醫師團隊打造,全系列主食罐符合AAFCO標準,仿野食比例設計,與農業部苗栗農改場合作,結合創新「蠶蛹蛋白」技術應用於貓食,支持石虎友善永續桑園,也捐助部分收益支持野生動物救助,實踐動物關懷與環境永續,期盼讓毛孩吃得安心,更吃得「貪心」,想一口接一口。

品牌官網:https://www.munchee.com.tw/

Related Article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