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內容創作到價值共創|臺北市文創永續培育計畫的新篇章

by 克拉大

文/克拉大

當文化學會以投資的語言說話,創意將成為最有價值的投資

當文創產業的核心價值逐漸從創意走向永續,臺北市政府文化局推動的「文創永續培育計畫」也持續進化。113 年的計畫以「做深」為策略,公開招募10組團隊,透過密集輔導與策略媒合,協助他們深化永續經營能力。到了 114 年,計畫轉向「做寬」的思維,開放更多文創團隊參與輔導,讓所有有意導入永續經營概念的創作者,都能在工作坊中獲得啟發與實務指導。今年 8 月 15 日舉辦的工作坊中,便邀請了臺灣吧執行長蕭宇辰與樹冠影響力投資創辦人楊家彥,分別從文創端及影響力投資端,分享文化與投資的對話可能。

文化與投資的對話:當文創遇上影響力資本

在工作坊中,樹冠影響力投資創辦人楊家彥以〈文化事業如何和影響力投資跳探戈〉為題,為文創團隊開啟了另一扇思考之窗。他指出,文化事業若要吸引投資,必須在「社會影響力」與「財務可持續性」之間取得平衡。文化內容固然是靈魂,但唯有結合事業經營與組織策略,才能讓文化創意轉化為可長可久的社會影響。

楊家彥以「Stakeholder Capitalism(關係人資本主義)」為框架,說明 ESG 已不再只是企業的附屬策略,而是所有組織在面對長期永續挑戰時的核心價值觀。他分享樹冠投資的八大投資主題——涵蓋永續文化、食農教育、循環經濟到銀髮樂活等領域,強調文化創業團隊若能在影響力地圖中找到自身定位,便能與投資端形成共振。他提醒文化團隊必須學會「翻譯」自身的價值:將無形的文化影響力,轉化為具體的社會效益與永續指標,才能讓投資者理解文化創意的長期報酬。他舉「島內散步」為例,透過影響力報告書與關係人價值調查,將地方導覽的文化價值轉化為具體的社會與經濟指標,成為文化組織永續治理的典範。

8/15 工作坊|樹冠影響力投資創辦人楊家彥,分享影響力投資端對文創產業的觀點。(圖/臺北市政府文化局提供)

臺灣吧創辦人蕭宇辰從創作者的角度出發,分享團隊如何以「議題溝通 × 故事行銷」的方法論,讓臺灣吧從知識動畫起家,成長為全臺最具代表性的內容製作團隊。他強調,好的內容不是把理念說給自己聽,而是能讓觀眾產生行動。因此,他在工作坊中不談抽象概念,而是帶著學員實作。他拋出三個問題作為所有行銷與內容發想的起點:一、選一個你真正在乎的議題──你為什麼非做不可?二、選一個清楚的故事主題──觀眾會看到什麼、感受到什麼?三、凝練一句問題意識──觀眾會帶走什麼樣的提問或行動?這三問幫助團隊從動機、內容到影響力逐層聚焦,讓創作不只是表達,而是能與受眾產生真實連結的「行動起點」。

在現場,參與者先用短時間寫下構想,再透過小組互問、批判、修正,最後上台發表。這樣的設計讓創作者學會在壓力下凝鍊訊息,也在對話中理解受眾視角。他進一步指出,影響力的養成不在話術,而在於「觀眾能否被帶入」。因此,臺灣吧的每支作品都遵循「議題—故事—行動」的三段式架構:以具體情境開場、用故事傳遞知識、以行動作結。這樣的邏輯,不僅讓內容能跨平台轉換,也與影響力投資的語言相接軌——把議題轉成問題意識,把故事化為證據,把行動具體量化。從「能好好表達」開始,文創團隊逐漸學會用清晰、誠懇且具數據力的方式,跨越創作與資本的鴻溝,為文化永續找到更穩固的立足點。

8/15 工作坊|臺灣各種吧創辦人蕭宇辰,分享如何透過議題溝通與故事行銷將 IP 推廣給受眾。(圖/臺北市政府文化局提供)

建立影響力投資與文化團隊的橋樑

臺北市文創永續培育計畫的長遠目標,不只是提升創作者的永續經營力,更要把文化專案變成投資能懂、企業願意下單的「可投資資產」。影響力投資不應只停在捐助,而是可被驗證的價值共創:當團隊用永續語言闡明問題、以數據呈現社會價值與現金流邏輯,投資判斷門檻就會大幅降低。

面向未來,臺北市將在市長蔣萬安的治理願景與文化局局長蔡詩萍的領導下,持續以「培力+投資」雙軌推進。從最前端的陪伴團隊把目標、作法、成果與故事說完成,到後端的企業媒合、投資通路的引薦,擴大與企業、基金、加速器的合作網絡,並滾動推出後續的培育與補助方案,讓好的創意不只被看見,也真的被採用、被投資,建立屬於文創產業的永續生態系。

Related Articles